七姐之前和小伙伴们分享过关于银行理财陷阱的文章,许多读者看完都表示感触良多,对银行理财也有了新的认识。以下就是其中一位读者的优质读后感,搬好小板凳,一起来学习理财达人的投资经验吧。
1.投资市场需要变革,理财产品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对于大部分老百姓,可选择的投资渠道着实有限。一般就是三种进阶,定期存款--债券(国库券等)--股票基金,其风险也是逐级递增的。
尤其作为股票市场的风险,随便玩玩当做调剂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此为经济收入来源,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单纯凭喜好运气和所谓的小道消息,那和赌博也差不多,虽然不至于十赌九输,但获利者寥寥。
也许有的年份狠赚一笔,而有的年份又可能是微亏,很多人在经历若干年股市沉浮后,发现盈亏相抵,也有些最后赚了点小钱。
但如果把投资股票的钱用于理财定投,复利再投,也许综合平均年化收益甚至比股市最后赚的那点小钱要多。
因此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此时都有了可供孕育的土壤,因为市场需要这种产品或者项目的出现。
2.学会辨别真假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要早出生于互金类目,毕竟后者还在纠结于是否合法的问题时,银行理财已经方兴未艾。在这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银行理财也经历了很多的阶段,从不规范慢慢向规范过度的过程。
不过银行理财仍然存在很多的陷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人一定要认真阅读签约时的背书,不要被里面的条条框框所忽悠了。
在没有进入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时代,我就一直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保值的主要渠道,从我个人实际经验而言,最重要的甄别出哪些是真银行理财,哪些是挂靠的假银行理财。
我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桥段:一些人在银行门口、或者干脆就在银行大厅里支出一个小办公桌,然后开始忽悠老百姓办理业务,这里面猫腻就很大。
但大家记住一点,没有通过营业大厅,也就是最终这个业务不是和银行玻璃窗里面的人完成签字的,绝对不能买、不能办。
有时候银行为了增加收入,默许这类人在门口或者大厅里办公。这类理财产品从签约的协议上找不到任何破绽,也找不到银行决定性的过错。
很多被骗的中老年投资人,他们往往会哭诉“我这么大岁数哪里懂啊,我就觉得在银行办的银行肯定要对我负责,我哪里知道这根本不是银行的业务啊。”
遇到这种情况,银行肯定有责任,但投资者本身就没有责任了吗?
要知道,能维护我们利益的终究只有自己,多留心眼,首先看明白选清楚,你买的到底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等其他产品,然后再购买,别让自己以为的馅饼变成了高风险的陷阱。
3.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项目
找到了真正的银行理财产品,购买时一定要认真看清楚收益率一栏,以及看好项目匹配期和锁定期,因为这都是和我们钱袋子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资金安全前提下收益最大化的问题。
选择好适合自己不同时期段的理财产品显然最为重要。比如我有一些需要用钱的地方,但是交钱时间不确定,也可能三五天就要交,也可能十天半个月或者更久。
我又不敢放在锁定期长的理财项目中,那么我就选择了中信银行购买的天天利财某项目,虽然收益率只有3点几,但是当天提现当天到账,这既保证了我一定的收益,同时又不耽误事。
大家一定要充分掌握自己的诉求,然后再着重选择适合的理财项目进行投资。
现在各大银行关于吸纳理财这一块都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理财金额直接决定工作职务”的情况。
比如小张因为能拉来5000W的理财金额,那么也许业务经理的位置就是他的了;小刘根本不是学金融的,但因为能拉来3000W理财资金,可能明天就能来银行上班;而小李因为拉不来那么多金主,甚至可能自己的铁饭碗都不保。
所以在这种乱象下,作为投资理财人就更要擦亮眼睛,有效甄别,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理财项目。
4.互金理财(P2P)是新的投资方向
随着互金理财的兴起,作为我个人,投资重心基本已经完全倒戈,这真是实话。因为从规范性和收益诱惑两方面来看,互信行业都在努力向合规靠拢,国家也承认这个行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高收益是互金行业独特的优势。
有人认为P2P理财年年都有倒闭跑路的,太不安全。其实这就和天天都有人出车祸是一个道理,纵使你选择银行理财,同样也有出现各种意外的可能。
非要谈风险,我只能说,风险再大,大到天上下刀子,没砸到你头上,你就是安全的。关键看你怎么选择,天上都下刀子了你还非要出门,那谁也救不了你。
比如我们都知道p2p收益高于12%是不安全的,许多人还是会为了贪利而把钱投进去,血本无归的时候就只能怪自己了。
风险再小,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喝口水都能呛死人,总不能大家都不喝水了,真遇上了只能说是大不幸。
所以,作为我们投资人,投资前不要嫌麻烦,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投资的项目是什么,收益和风险都权衡清楚了再下手不迟。
自己要有主心骨,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多学多看多问,把投资理财当成习惯就不会觉得枯燥晦涩无趣了。
同时自己也就变成了一块海绵,总能第一时间吸收新知识的养分让自己享受复利增值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