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一直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普遍默认却没有“名份”的承诺,为的是让用户放心在平台中投资,而不用担心信用风险。然而这一“潜规则”的发展,使得一些潜在的风险隐患全部集中于平台身上,加重了平台的负担,而且使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降低,不利于互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去年开始,监管层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有着去刚兑的趋势。
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贷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承诺保本保息;2016年年底,部分银行将过去保本保息类的理财产品,改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2017年上半年,基金行业所谓的刚性兑付也已经被打破;2017年8月,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与信息披露密切相关的网贷行业“刚兑”潜规则有望就此打破;2017年11月,“大资管”管理办法面世,同样重申了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的原则。在这些投资者能接触的到的投资理财产品相关规定中,“去刚兑”成为了空前一致的主旋律。
刚性兑付=资金安全?大错特错!
“服赢不服输”的投资心态自然是错的,只是这种错误心态也是给惯出来的。笔者认为,投资者对于“刚兑”的执着源于多数网贷平台错误的引导。
许多平台都会推出风险备付金之类的资金保障措施,不少投资者的心态都是,只要平台承诺逾期会垫付,就不用过多的操心平台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于平台安全性和收益确定性的认可,从而忽略了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实际上,风险备付金的作用,并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强大。如果一家P2P平台没有相对强大的背景实力,没有合理的风控体系,那么当逾期/坏账风险集中发生时,怎么能确保其风险备付金足以兑付所有的资金缺口?当投资者对资金安全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挤兑风潮时,此类平台极就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甚至跑路的情况。
其实不光中国投资者会有“刚性兑付=资金安全”这种心理,就连华尔街的投资者也同样会有。在美国股市里,美联储就扮演着“资产价格守护者”这样一个角色。从1987年开始,每当美股陷入巨大的下跌压力时,美联储都会通过干预手段来稳定市场。一回生,二回熟,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相信股市大跌的时候,美联储一定会出来救市,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为股市刚性兑付。虽然股市可以被暂时地被救活,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还是落在了投资人的头上。
打破刚兑势在必行 投资者教育还需加强
12月8日,《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发布,备案登记工作开始启动,在《通知》附件中,再次对风险备付金等问题进行明确:“目前市场上部分机构出于解决信用风险的考虑,提取了部分风险备付金,这一经营模式与网贷机构的信息中介定位不符。应当禁止辖内机构继续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对于已经提取的风险备付金,应当逐步消化,压缩风险备付金规模。同时严格禁止网贷机构以风险备付金进行宣传。各地应当积极引导网贷机构采取引入第三方担保等他方式对出借人进行保障。”由于涉及到能否通过备案登记的大问题,P2P行业终于开启了实质性“去担保”的序幕。
其实,一个平台的安全性并不是取决于是否承诺刚性兑付,而是其自身的实力,风控能力就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风控作为互金行业永远不变的核心,不仅关系到平台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精准,从而影响投资人的判断,更是决定投资项目是否安全的关键所在。一个风控能力强的平台能够阻隔不良资产的进入,在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之前“上锁”,最大程度上保证平台的运营安全。
与此同时,信息披露也是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透明公开的披露出平台的运营情况、资产端信息便于用户及时了解情况且评估自身投资风险。
去刚兑去担保对于大多数投资人而言,的确很难接受,但监管政策的推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网贷行业的发展,也是更好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拥抱监管、积极整改应该是P2P平台应有的态度,而转变观念,提升理财知识和技巧却是投资人不得不做的。
投资不是一件不用动脑就能生钱的活动,也不会有人为你的损失买单。正视风险,才能拥抱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