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2P平台“去担保化”的声音又在投资人中炸开了锅。自红岭创投实行担保措施以来,刚兑几乎成为P2P行业的标配,也成为了投资人的一种潜意识。当人人贷等多家平台宣布“去担保化”的消息,投资人似乎不干了,也引发对未来投资的焦虑,“既然不担保了,我还投吗?”
为什么要“去担保化”?
在人人贷宣布调整保障机制的消息中,有提到“顺应监管要求而调整保障机制”,看似是一句客套话,其实不然,作为投资人我们应该深入揣摩其中的含义。在《暂行办法》中确实有明确提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的规定。为什么监管要这么做呢?
首先,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没有担保的义务,也没有担保的能力。P2P的主要职能在于撮合投资人和借款人,当然负有对借款人审查的义务,这仅仅是局限于审查,也就是对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做尽职调查,不应该成为平台为借款人担保的理由,最终偿还的责任在借款人,而不是平台。
其次,我们再说担保能力。有投资人会说,有实力的P2P平台多了去了,有上市系,国资系,甚至以P2P主体业务上市的平台也不是新鲜事。确实,这些头部平台无论是风控能力,还是资本实力,相对于其他平台来说都很强。但我想说的是,头部平台不仅实力强,体量也很大,而目前的盈利水平却非常有限,当平台遇到大面积坏账乃至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最终也是无法给投资人兜底的。
我们再反过来思考监管的本意,P2P平台既然不允许担保,就不会出现平台和借款人一起合伙来坑投资人?其实这点没有必要担心,在政策上明确规定之后,其他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市场优胜劣汰法则来调节。所有的平台都不担保了,投资人肯定会在P2P平台之间做出选择。哪家平台风控做的好,坏账率低,这些平台就会受到市场的热捧,最终体现在投资人方面的是“收益高”,反之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如果真出现平台和借款人一起合伙来欺骗投资人,投资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追溯平台和借款人的责任,他们势必会收到法律的制裁,平台也会被市场所淘汰。而最终能在市场上胜出的一定会是风控能力强、坏账率低的平台。
“去担保化”后,平台需要做什么?
投资人对“去担保化”的担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信息披露缺失或不充分,这点平台有很大责任。
信息披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借款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包括借款人的基础资料,征信情况,借款用途,抵押手续等等,只有这些信息披露比较完善了,投资人才能掌握借款项目的真实情况,从而判断其中的风险。
第二,平台运营数据的披露。包括平台历史交易数据,借款人数,借款项目的分类数据以及历史坏账率,如车贷、房贷等等,这些数据构成了整个平台的交易情况,整体借款项目的坏账情况,从而投资人可以从这些历史数据去选择平台。
“去担保化”后,投资人该怎么办?
有人说,股民是最合格的投资人。从风险自担这个角度来讲,确实是有道理的。P2P的投资人应该学习股民的这种风险自担意识。投资出现了损失,应该从自身找原因,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P2P投资不是银行存款,它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既然有风险就有它的专业性所在,那就是个技术活,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傻子“都会做的事情。
在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平台运营的历史数据,从而去选择合适的平台。应该多去研究借款项目的真实情况,它的风控逻辑是什么样的,借款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投资风险。
“去担保化”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世界末日,它是P2P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趋势,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