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融城网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资产决定P2P平台的生死,但是怎么看呢?

资产决定P2P平台的生死,但是怎么看呢?

时间:2019-01-11 人气:

资产决定P2P平台的生死,但是怎么看呢?1

P2P行业投资,从来流派众多。曾经,分散投资和重仓投资这个看似废话的讨论,在三方论坛唇枪舌剑吵了好些年。最终呢?无脑分散的不说话了,无脑重仓的也不说话了……

都被雷炸飞了。

最近江湖传言,笔者已经是P2P行业“背景流”的领军人物。也耳闻,一溜烟的“资产流”在背后对网叔的理论冷嘲热讽。

事实上,网叔何尝不知资产的重要性。甚至曾经反复说“资产决定了P2P平台的生死”。但无可奈何的是,不管是考察(网叔2012-2013年,也曾经考察过一段时间),还是访谈老板,还是对于资产资料反复核实。多年以后最终结果还是赤裸裸告诉叔:完全看资产,管中窥豹,坑深。

资产要看,但实操下来权重远没有想象那么高。不是不决定风险,而是你看到的所谓资产,不决定你能判断风险。这个观点的形成,是在几年前网叔短时间参与一个P2P平台组建之后愈发坚定。

今天,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这个“背景流”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资产端的常识。另外,谈资产端的时候暂抛开道德风险(发假标)的风险。

先来谈谈网叔对于P2P平台资产端的分类

资产决定P2P平台的生死,但是怎么看呢?2

P2P平台,从资产端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平台。

野路子的传统高利贷平台,有一定科班背景的业务流平台,科班精英背景的模式流平台。

1、传统高利贷平台

早期的P2P大部分都是传统高利贷平台。2012年左右,当时的P2P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高利贷的互联网化。

怎么讲?P2P是个互联网化的东西,但当时的从业者主要是原来线下放高利贷的,尝到了高利贷的甜头,希望通过P2P这个模型(或者幌子)在线上融资,然后到线下放高利贷。

主要特点是不成体系。觉得借款人能还钱就放。东一笔10万,西一笔一千万。缺乏整体控制风险思维。极端依赖个人风险把控能力。曾经网叔跟这类P2P的老板吃过很多饭。

听过他们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做我们这行,要学会相面。感觉这个人面相不行,不管资质多好,都不放。

比较典型的,也是当年较火的,如鲁商贷、国诚金融等。

在当时,这种类型的平台其实还是蛮受欢迎的,毕竟业务是真实的。比旁氏骗局和给自家企业自融好。

但一般极限发展到2-3亿待收,基本都出事了。

2、业务流

现在的业务流,大概是最受P2P投资人中的“资产流”喜欢的吧。因为,他们的老板开口闭口不离资产端。同时,公司总体也相对正规,有清晰的业务体系和借贷产品设计。

所以,资产流一去考察,聊两句有“惺惺相惜”之感。哇靠,这么懂业务……

实际上,他们的却都蛮懂。这类P2P平台的老板,都或多在小贷、银行干过。早期有经理主管,现在也有一些总监出来开平台。

另外,不管门里人实际水平有多高,忽悠几个门外汉总是容易的。

业务流不进化,最大的挑战是自身的格局和规模管理能力。士兵和军官做久了一下子成为将军元帅,本身有拿着投资人的钱博(赌)未来的味道。

所以这类平台过去倒闭还是有一定的比例的。在很多倒闭跑路平台的管理团队中,都有一些业务流从业者的痕迹。

但业务流起家的平台,却往往能成大业。就像我们读历史,一个王朝建立,贵族背景的占7成,底层军官士兵掌握了系统化的组织能力之后成功的,也有3成。为什么?胆识和社会阅历。

这一点,P2P行业比较典型的就是团贷网和微贷网。团贷网早期最多是个传统高利贷,微贷网则也只是个业务流小团队。然一步步进化,从死人堆里走到了一线平台行列。

3、精英流

众所周知,金融本质是精英和资本玩的游戏。P2P行业大家也看到,传统高利贷“起了个早”(2012年前主流从业者),结果只要自身没有进化能力,几乎都已灰飞烟灭。业务流苦苦厮杀,大部分也只是战战兢兢做个小平台。最终混的好的,主要还是精英流。

精英流这里就不细讲,大家看看表格就好。人民币玩家,最没故事,无趣。

最后,在这一章做个总结:

三个流派,总体到没有完整的阶级固化。传统高利贷和业务流,最优秀的那部分最终都会进化成精英流。要不只有一条路,淘汰或者小打小闹。

而进化的力量,主要来自核心团队的自我成长,以及各种背景、资本资源的加持。投P2P,如果不踩雷。这些年一路走来看到的,就是一出津津有味的江湖大戏。

如何看资产端?首先,没有规则的传统高利贷,肯定没法看。从结果看,也没必要看。下面,网叔主要谈谈科班系平台的看法。

【如何看资产端1:战略、策略、执行】


资产决定P2P平台的生死,但是怎么看呢?3

关于看P2P平台的资产端。第一个网叔看的是平台战略。

单纯资产端讲,决定一个平台的源头的安危,是借款用户的选择。看一个平台的平台战略,第一个看的是借款用户的选择。

就像格莱珉银行,尤努斯教授选择了家庭妇女。宜信刚开始探索业务的时候,唐宁选择了学生。业务人群是业务风险的起点。

任何人群,都有相对固定的违约率。我身边做资产端的朋友经常讲,一般小额信贷主打的人群,闭着眼睛放,只要没有恶意组团骗贷,最极端也就30%的违约率(小额信贷放贷综合利率一般30%左右,产品设计有原因啊)。

优秀的风控,主要做的也就两点:一个是防骗贷,一个是降低平均违约率。每降一个点都是利润。

第二个看的是借款模式的选择。是信贷,是车辆抵押、质押?或者先看信用,再考虑抵押?实际上,借款模式的选择是借款用户选择的延续。

怎么说?举个栗子,如果选择违约率极高的人群,你是不敢做信贷的。但如果他有车,可以做质押,4折左右。如果借款人不还钱,车通过黑市卖掉收回本金。

第三个,就是风控科技的选择。风控科技的选择实际是三个中最被动的。用户人群不是你想做哪个就哪个,但有时候还可以拼一把。科技这东西,没有就没有,除非你自己研究?

就好比现在被一刀切的现金贷,之所以能开展起来还是因为互联网征信技术的发展。在没有芝麻信用、各种互联网征信技术之前,没几个人敢在网上乱放款……

但是,在平台战略这个环节,投资人有致命的难以碰触:

除了外露的借款模式外。你无法真实了解到平台真实的“借款用户的选择”。

以现金贷为栗子,市场上实际有非常丰富的共债人群数据库。但很多现金贷平台因为无法低成本选择更优质的用户人群,而默认向共债人群放款(风控的尺度很多时候是人群选择的工具)。这一定程度也造成了很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不断滚雪球,小债变大债。

而这些,你不要指望跟平台工作人员聊两句、考察一下就能知道……

资产端,网叔第二个看的是平台策略。即资产端业务模式设计和风控模型设计。

业务模式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借款模式决定的。业务模式网叔这里主要指的是借款流程+资金对接流程,即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第三步干嘛……

在P2P这个大框之下,主要看的是借款流程。大部分业务流程实际都大同小异。异一般都是通过增加审核环节,规避人为风险。

也有特殊资源下一些探索。比如塑如意,就是利用原来塑料PVC电商的体系来设计业务模式。因为资源特殊,其他人很难复制。

风控模型本质是业务模式的一部分。金融体系能力弱的平台的风控模型几乎都差不多。很多精英平台,在这个环节会下很大的功夫。大部分P2P风控模型只是一个流程,贷前,贷中,贷后。贷前主要进件,贷中主要审核和放款决策。贷后主要是催收,理想状态是在产生前防患于未然……

在这个环节,投资人怎么看?

业务模式很好看,这里就不细讲。网叔测评的时候也经常分析到。

但是风控这个事,投资人就比较难看了。

举个栗子:

一个平台宣称总部审批,跟一个平台宣称各大区分部审批有什么差别?

一般来讲,总部审批更容易规避道德风险。但贷款的区域风险,也基本相应的要踩一遍……如果平台的管理到位,可能区域审判会比总部统一审批好……

但是,管理到位怎么看?

所以,这个环节网叔觉得,投资人能看的也就主要看看核心管理团队的资历。如果遇到诸如一线外资银行/金融公司风控中心的,会加分。比如,埃菲哲。遇到知名的管理严的公司,会加分。比如平安。

金融精英,总体来讲模式设计和风控技术开发的能力会强很多。

第三个看的就是资产端的执行能力。

这是业务流核心团队最侃侃而谈的。也是生存的最核心保障。没有执行,就没有活路。P2P行业也有疑似精英的团队,因为太不接地气,执行差挂的,比如海河金融。

执行主要看这么几点:

1、业务流程的执行到位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很多P2P平台,网站上随便写。写完到业务端,又随便干。

2、管理用人能力。

用人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个是道德风险,即内外勾结的风险。以往经验看,像宜信这样的公司,都出现因内外勾结被骗贷几千万事件。

一个是能力风险,即能否有效识别外部骗贷,识别进件的质量。

最后一个是综合管理,怎么讲?团队是否懈怠,消极。举个栗子,曾经小牛资本旗下的业务就传言,因为总部裁员,导致下面弄虚作假出现大量走之前“捞一笔”的行为。

3、贷后的催收和不良资产变现能力。

这一点主要针对业务质量差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选择的业务质量差,贷后能力还弱。基本就是自己活腻了。

回头说,投资人怎么看?

其实执行最难看。一个正规平台的,基本的运营体系都是有的。如果不卧底1个月观察执行,是根本体会不到执行的好与坏。

【如何看资产2:微观和宏观变量】

以上谈的是静态的情况。实际上一家金融公司的运营是动态的。动态的情况,就是变量。变量实际有两个,一个是针对一个P2P平台,微观的。一个是针对一个行业,一个时间段,宏观的。

微观变量

下面网叔简单谈几个主要的微观变量。

1、资产端的定价能力

资产端的定价能力来自融资端的能力。一般融资成本越低,定价能力越强,获取优质业务比例越高,风险越低。

短期趋势不明显。但中长期规模大了,趋势就非常明显。所以未来,大P2P很容易挤死小P2P,特别像车贷这种“标准化产品”借贷领域。

2、业务获取能力

业务获取能力,本质就是谁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优质业务。

如果有特殊资源,比如支付宝为趣店导流,属于躺赚。

如果靠能力,就是比拼业务扩张的能力。大规模扩张实际非常考验管理,特别是员工道德风险的管理。还有就是成本控制。

3、业务扩张中的运营成本

接上一条。大规模扩张势必带来运营成本的猛涨。比如车贷,一个门店一个月的平均运营成本在15-20万。如果短期做不出业务量怎么办?

另外,短期扩张的成本谁来出?

运营成本过大的风险很容易直接导致平台自融和资金挪用。

4、追求规模放量中的风控放宽风险

上面讲过,风控也可以理解用户人群调节的一个工具。当一个平台追求规模的时候,势必放宽风控要求,势必风险升高。

5、盈利能力

长期不盈利的小P2P平台很容易因形势所迫铤而走险,做错误的决策。

举了5个微观的变量。从投资者角度,怎么去看?

非上市公司,真实盈利其实很难了解。大部分对外公布的盈利水分其实非常大,一般都不考虑未来的坏账。上市公司相对能掌握资料多一点。所以网叔一直主张要看上市公司财报。

其他几个,唯一能好察觉的是业务突然扩张。一般来讲,平台的业务突然扩张是需要稍微注意的,控制仓位和紧盯数据变化。

宏观变量

今天听一个老投友讲一个笑话。

一个投资人问他,宏观环境国家最近几年一直在去杠杆。听说P2P平台上的净值标也是有杠杆。会不会也要去杠杆……

宏观变量,一般来讲主要是两个:

1、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环节的变化,对于P2P行业有什么影响?

网叔主要体会到两点。

(1)2013年互联网发展,带火力互联网理财,进一步带火了P2P。

(2)2013年P2P行业一下子多了很多房地产公司、外贸公司自融自用,产生了很多跑路事件。而那几年前后,正好是外贸和房地产走入低谷。

经济环境,中长期会决定P2P资产端的走向。

2、政策监管

政策监管。比较典型的就是最近的现金贷。国家一刀切下来,一片哀嚎。同比很多为现金贷导流的P2P风险也增加。

政策一旦在资产端对于某一个特定业务动刀,一定要注意风险的传导。

【为什么网叔是“背景流”?】

网叔其实不是“背景流”,确切讲其实是“综合流”。

但网叔的确讲过,在当下投P2P平台,背景的权重分肯定大于60%。

为什么?上面叔对于资产端综合梳理,你也会发现。对于一个具体P2P平台,我们投资人在外面,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所掌握的信息都无法支撑去判断一个P2P平台的主要风险。他们能给的信息,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东西。查的时候,大部分只能从业务逻辑推风险点,业务常识找破绽。

至于他们披露的业务端风控数据,除了上市公司。随便看看就好。

以前网叔讲,最好的平台就是背景实力雄厚,然后资产规模做了一点点。既有收益补贴,风险(兜底压力)又小。

这是网叔背景流印象的第一个出处。但你反复琢磨一下,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方式?只是这样区间的平台窗口期太短……

实际上,对于一个成熟状态的P2P,背景和资产端的关心和分析权重大概是6:4左右。如果资产端特点不明显,信息模糊,可能会达到7:3左右。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

所谓“知名”投资人之间不要拉帮结派,互相攻击。如果叔挡了你的道,可以说一声。叔让。

对于P2P平台的风险把握,网叔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推敲最佳的风险分析模型。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最大价值。

这也是投资人最根本的利益。


展开,查看全部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