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支付、网上理财、网上借贷……互联网金融已深入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如影随形。层出不穷的信息“泄露门”让消费者直呼“伤不起”。互联网金融时代,谁来捍卫消费者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否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消费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
在互联网衍生的大数据时代,商业生态环境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随时在线的网络传输、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让以往只是网页浏览者的网民的面孔从模糊变得清晰,企业也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精准化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悄然渗透至了消费者的“钱袋子”,大数据在成为竞争新焦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安全风险。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称,个人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商业价值,使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采取种种手段非法获取、买卖,并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一些软件提供商利用技术优势窃取用户信息,将信息与广告商分享并从中获利,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已经对社会公众的生活造成恶劣影响。
根据《2012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2012年我国有84.8%的网民遇到过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总数高达4.56亿人次,分别遭遇过包括个人资料泄露、网购支付不安全等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在这些网民中,77.7%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损失,产生经济损失的占7.7%,涉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94亿元。
网上支付方面,消费者账号“裸奔”随时存在着被“钓”风险。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联盟已处理钓鱼网站2186个,钓鱼网站涉及的行业前两位分别为支付交易类和金融证券类,支付交易类钓鱼网站数量占到了处理总量的50.78%。有的用户在网购时轻信卖家,不假思索地就点击了卖家发送的不明链接。有些卖家发送的链接有可能是个木马网站,随意进入可能会遭木马攻击,从而泄露支付账号和密码。
网上理财方面,炒股的网络诈骗手法也不断翻新。其中最常见的还当属销售炒股软件系统,和以所谓的“买点”、“卖点”作为诱饵进行的诈骗。而随着稽查打击力度的加强,诈骗分子较以往显得更具有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一些犯罪嫌疑人先将“黑网站”与各大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相链接,以散布虚假信息,再用迷惑性极强、能显示正规券商号码的网络虚拟电话联系股民,诱骗其注册会员、签订合同,而后用网银支付手段收取会员费、“潜力股分析资料费”及“操盘费”等以牟取暴利。
网上借贷方面,因个人信息泄露贷款不成反被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浙江的王先生收到“银行经理”的“低息贷款”短信后,因为急需资金将自己的相关身份信息通过短信告知了对方,并在对方的要求下办理了网上银行、转账、账户关联等业务,两天后发现账户上15万保证金已被分3次转走了14.73万元。
可见,互联网企业在挖掘用户信息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对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的安全承担更大的责任。微软首席隐私策略师彼得?库伦在家庭在线安全协会年会上说,“信息是互联网产业增长的基础,也是犯罪分子的目标。人们在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安全方面对企业有很高的期望。企业在处理用户信息时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今年的全国征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充分利用现场、非现场检查手段,加大对泄露个人征信信息的查处力度。
【融城网】贷款搜索平台专家提醒,中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特别是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使用、披露等行为进行规范,消费者在享受网上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