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在更新、消费渠道在拓宽,消费金融特别是消费信贷迎来发展契机。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由于专业限制而跳槽的职场小白,选择报名参加培训班提高自身技能,为找工作打下基础。
但是近期,“教育分期”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轻信教育分期贷而陷入了“套路贷”。简单来说,快毕业的大学生为提高自身技能,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报名参加培训班,而有的培训机构以欺骗、诱导等方式,“忽悠”收入微薄甚至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学费,甚至在学生不知情时,为其在金融平台办理贷款。一旦学生背上此类贷款,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教育分期贷,原本是一项可以共赢的金融创新。理论上讲,教育分期贷就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有自我充电、二次教育需求的,教育分期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能缓解目前的经济压力。学生能进步、培训机构有生源、金融平台能收益,“三赢”的机制确实“看上去很美”。但是这华丽的外表下,看起来美好的“三赢”机制最终还是背离了最初的出发点。
一、诱贷,退费难
在聚投诉和黑猫投诉等第三方平台上对于教育分期的投诉贴随处可见。在这些投诉帖中,可以看到,所谓的“教育分期”别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教育机构以各种理由拒绝学员退费。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上称,他于4月22日试听潭州教育声乐课的时候,交了150块钱的定金,又在分期乐平台上开了12期的分期付款,共计3630元。当他试听之后,感觉课程不适合自己,于是立即向教育机构提出了退课申请,但教育机构起初拒绝了他的请求。在再三协商之下,该教育机构让他填写个人信息,说是退款需要当面审批,让他回去等待3-7天。然而该教育机构规定,从交定金起,7天之后就不能退学费。这位同学称,他们这样做很明显是在拖延时间,等7日之后,想退也退不了。
另外,还有一些人收到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诱导,在非本意的情况下办理分期。5月22日,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上称,之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说有公开课,还有免费的书籍,让其去培训中心参加试听课并领取免费的书籍,经过工作人员的洗脑推销后,让其在手机下载百度钱包申请了教育分期。之后就没有得到任何合同和相关收据,之后用户跟英孚教育顾问要求退款,他们以超过14天为由拒绝退还任何款项,用户又问培训机构,如果不想学了,可不可以将买的课转让给其他人,教育机构依然拒绝,之后在进行交涉就不再回应,并声称之前的教育顾问已经离职了,一直拖延,拒绝退款。
许多年轻人申请教育培训贷款的时候,都是在头脑发热,或是在经不住怂恿的情况下签署的贷款合同,等真正听完课以后,可能发现,培训内容与你的兴趣不符,或是内容本身并无多大价值。这个时候,你去培训机构找老师退款,就会发现,合同里面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条附加条款,无法退款,贷款的时候易如反掌,退款时却比登天还难,这让许多申贷人,无处说理。
二、以工作为诱饵,设置贷款圈套
在黑猫投诉有用户投诉称,在一招聘网站上看到达内科技公司的招聘,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以能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后提升工资待遇,包就业为由,诱导求职者贷款,然而,经过培训后不仅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提升,而且工作也没有着落。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加,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呈现饱和状态,有效招聘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而大学生又极易陷入到教育培训贷款骗局。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推出假招聘,皮包公司打着承诺高薪工作的旗帜,吸引你加入,但前提是必须先接受培训,而培训费用通常高昂到你无法承受,这个时候皮包公司就抛出了教育分期的橄榄枝,当你签下合同以后,就会发现,皮包单位再也联系不上了。高薪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三、无息贷款是假,高息贷款才是真
许多年轻人愿意签署高额的教育培训贷款,有一个很大的催化剂是,不少培训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打着无息贷款的幌子。但事实上,这种无息的教育培训贷款和无息购车贷款一样,也存在不少猫腻,实际的贷款利息会以各种形式打包转嫁到申贷者身上,最后算下来,总利息一点也不便宜。
比如,近日,有媒体曝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招揽学员,以“0首付、0利息”等诱导和欺骗的形式,忽悠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报名参加培训班提高自身技能,实则是给报名学生在金融平台上办理贷款,其中不乏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刚毕业,就背上一身债务。
广州某学校的大学生王晓云就是一个受害者。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尚德培训机构“被办理”了教育分期贷款,28期贷款,光手续费就还了3000多,可恨的是这笔手续费在报名时销售却根本没有提及。
从目前的很多案例中能看出,不少培训机构夸大宣传、隐匿信息,把重心从教学转向了“拉客户”;一些金融平台不断降低门槛、放松监管、弱化风险控制,让信贷“易借难还”。对于有“上进心”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因为办理一个贷款而陷入“还款—催债—还款”的境地,无论是哪一方都背离了最初的出发点。可以说,让“互联网+金融+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信贷套路”,受损害的不仅是大学生,还包括发展中的职业培训教育及日渐规范的金融平台。
教育分期只是消费信贷的一个缩影,如近日曝光的“714高炮”,它们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一桩生意,而是考验工商注册、教育管理、金融监管、公安执法等多部门及其联动治理的能力。能否让有资质、合规经营的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能否强化联合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能否为相关受害者给予法律援助,都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称,教育机构之所以会热衷于诱导学生贷款,分期支付学费,首先在于教育机构这样做能够扩大客群,对它来说能够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当然,乱象频发与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能力跟不上也有很大关系。从商业逻辑上来讲,风险控制是应该由消费金融公司承担,但这种风控的核心是针对借款人。可现实是,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如果消费金融公司不对合作的教育机构进行把关,当有些教育机构倒闭或者跑路之后,就会引发学员没课上还背上债务,消费金融公司继续让学员还款的窘境。
在此,小编也想提醒广大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有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无论是面对哪一种贷款形式,都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首先,意识要清晰,要交培训贷款才能上岗的单位大多数是骗子公司,正规公司的新人培训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其次,控制自己的欲望,理性贷款,确实有需求,且在还款能力范围之内才考虑贷款,否则,你会被贷款所累;最后,看清合同条款,仔细看清贷款总利息和提前还款等约定,因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签订的贷款合同,一旦欠款未还,那么借款人的征信就将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