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航失联备受世界关注。据统计,这是今年以来的第8起重大空难事件,而马来西亚就独占其三:从3月8日失联至今下落不明的马航MH370,到7月17日失联坠毁的马航MH17,再到近来即12月28日失联的亚航A320,三起空难间隔时间仅4个月。对此,有媒体称马来西亚遭遇空难诅咒。
2014年的P2P网贷犹如“马航附身”,自10月以来随着年关的临近,P2P网贷的寒冬也长驱直入,一“寒”到底。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12月问题平台数量超过70家,几乎追平去年全年的76家问题平台。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共243家,是去年的3倍多。
对此,有人称P2P网贷遭遇“马航”诅咒。
然而,小石君认为,相较于P2P网贷的整体爆发式上升趋势,其呈现的诈骗、跑路、倒闭等问题只是行业在发展规范过程中的自我净化,是资本逐利、市场优胜劣汰等规律使然的结果。
集群效应,媒体新闻的集中报道
事实上,P2P网贷“将死”等言论长期占据媒体报端。一直以来,P2P网贷就在媒体舆论的口诛笔伐中成长,有人“棒杀”还有人“捧杀”,有人“喊打”还有人“求监管”,有人跑路还有人涌入。
如此看来,P2P网贷一直绯闻缠身,深陷诈骗、跑路、倒闭泥潭,行业发展一片“愁云惨雾”,令人闻之而色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红得发紫的互联网金融中,P2P网贷可谓一颗闪耀的新星,频频收到各路资本抛来的“橄榄枝”:国资系、银行系、保险系急吼吼涌入,PE、VC开启投资控股P2P的“军备竞赛”,互联网巨头争先布局抢滩。
那么,P2P网贷为何一边丑闻缠身一边频现利好?
小石君认为,P2P网贷“臭名远扬”除了行业自身问题不断以外,还与媒体的过分解读与集中性报道有关。由于大多数媒体对P2P行业缺乏了解,而其作为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又备受误解与争议,往往“一雷激起千层浪”,这其实是新闻的集群效应。
所谓新闻的集群效应,即指一个问题在新闻媒体曝光后引发较大反响,从而造成此类新闻的集中性报道,如一个城管打人事件被爆出后,各地城管都在欺压小贩;一个女大学生失联后,全国的女大学生频频被爆失踪;一个平台被传跑路后,陆陆续续有很多平台跑路。事实上,城管打人、女大学生失联、平台跑路等事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其本身之所以能成为新闻也是因为事件的个态,而媒体的集中性报道和过度解读则容易让读者认为此是常态。
显然,部分媒体过于渲染P2P网贷问题,在新闻集群效应下,形成了网贷界蔚为壮观的“跑路潮”、“倒闭潮”。对此,不少P2P从业人士感慨,P2P网贷不怕监管怕“自黑”,一颗P2P的“老鼠屎”,坏了整个P2P行业的名声。
客观地说,由于媒体对P2P整个行业缺乏全面地了解,出现误读和曲解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P2P行业混乱引发了不少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被媒体指责讨伐也在情理之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媒体的“讨伐”和指责,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P2P行业的健康大战。
因此,P2P网贷处于发展阶段呈现各种问题不可否认,但不必人人自危。
十曝一寒,行业规范的自我净化
成语“一曝十寒”指的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而P2P网贷的发展则与该成语反之,是“十曝一寒”,即跑路、倒闭、诈骗只是P2P网贷发展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并不影响行业整体的上升趋势。
P2P网贷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是行业自身规范发展,自我净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P2P网贷平台数量激增,行业成交额连年创新高,P2P网贷体量不断增大。在网贷平台基数爆发式增长的前提下,加上监管政策的长期滞后,问题平台频频涌现也不足为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底,全国网贷平台数量达1540家,按照全年243家问题平台的比例计算,行业淘汰率接近16%。放在中国市场的大坏境下,这个比例并不高,据媒体报道,中国中小企业4成面临停产或倒闭,远远高出P2P网贷的淘汰率。
此外,业内人士研究问题平台发现,大多数平台只不过打着P2P的幌子行骗,却充斥着自融、资金池、高息揽储、诈骗等情况,并不属于P2P网贷范畴。因此,诈骗、跑路、倒闭并非P2P网贷的自身问题,而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等情况,这与目前中国P2P网贷“无监管政策、无行业标准、无准入门槛”有直接关系。
对此,小石君认为,随着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监管政策的登陆及小微企业不断迎来政策利好,P2P网贷将步入良性发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贷天眼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